
體育播報11月10日宣 中國足協已官宣邵佳一出任國足主帥,《足球》報撰文談到國足重建話題,文章表示,國足重建需要在多個層面付出努力,其中堅定的戰略、穩定的支持和高效的備戰又是關鍵所在。
對于國足而言,重中之重是戰略目標。這又涉及四個層面,其一是客觀的定位,其二是明確的戰略和目標,其三是堅定地向目標前行,其四則是邵佳一本人堅定的信念。
定位層面,目前國足在亞洲的排名是第14位,就國足亞洲杯、世界杯預選賽戰績來看,這基本符合國足的實力定位,同時國足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,三到五年內實現實力的提升難度極大。在這種實力定位的基礎上,國足要想晉級2030年世界杯,難度還是非常大的,一個明顯的例證是2026年世界杯預選賽,8支晉級世界杯的球隊和2支參加附加賽的球隊,恰恰是亞洲排名前十的國家。
突破實力上限晉級世界杯的可能性并非沒有,但如果以此為核心目標無異于豪賭。由此,對于新一屆國家隊而言更重要的是體系建設,尤其是年輕化的方向是需要明確的,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系統的國家隊建設,以穩定的保障體系、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有針對性的技戰術打法,去努力爭取突破實力的上限。
在這個過程中,更重要的是堅定戰略方向,不輕易進行改變,戰略層面的反復不但無益于國足的建設,反而會讓國足的正常發展陷入紊亂。
這種戰略方向和目標的堅持,需要中國足協能夠堅定信念不偏移,這是新國足建設的關鍵所在,更是對過往失敗教訓的深刻總結。對于本土教練而言尤為重要,因為本土教練更容易受到影響或者干擾。對于邵佳一本人而言,他也需要有堅定的信念,以及在人員使用、技戰術打法等層面足夠的堅持。
本土教練和外教另一個明顯的不同在于,本土教練更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。一方面國足是中國足球最受關注的,包括用人、戰術層面的討論,一直都是媒體球迷所執著的,另一方面國足長期處于輿論風暴之中,也遭受了不少不公平的輿論抨擊。在這種情況下,邵佳一也要敢于排除外界輿論的干擾。
對于中國足球的管理者而言,既然選擇了本土主帥邵佳一,那么就需要給邵佳一足夠的支持。
郭士強帶領男籃時隔10年回歸亞洲杯決賽,一個關鍵的背景在于,中國籃協給了郭士強足夠的空間:人員由郭士強選擇,技戰術打法由郭士強確定,對于郭士強的執教幾乎沒有干擾。由此郭士強組建了一個年輕隊員為主、老隊員為輔的陣容,其選拔標準不拘泥于球員的名氣,更多側重于球員能夠完成教練組的訓練和比賽要求,側重于球隊的凝聚力,包括訓練中的刻苦以及比賽中的敢打敢拼。
就在亞洲杯之前,輿論對于郭士強年輕化的批評還比比皆是,但中國男籃沒有干涉,郭士強沒有受到影響,但凡其中一個方面出現了問題,也就沒有亞洲杯上中國男籃驚艷的表現了。
給本土教練和外籍教練同等的待遇,除了相對豐厚的薪資、更完善的保障之外,更重要的是給邵佳一足夠的權威,在教練組選擇層面的絕對信任,在球隊管理層面的絕對信任,自然更包括在國足球員選拔、備戰計劃,以及技戰術層面絕對的權威和自由度,以此不僅僅讓國足將士擰成一股繩,更重要的是讓整個國足的團隊,每一個人都擰成一股繩。
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主管部門不對國足進行監管,但這種監管是建立在事前充分的溝通層面上,即在國家隊組建之初,就明確國足的戰略和目標,就人員選拔和技戰術打法進行充分的溝通,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正常的監管。
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,即便主管部門是出于服務球隊的角度介入一些管理工作,但本土教練和外籍教練相比,也更容易受到干擾,所以在充分的放權以及監管和服務之間,實際上介入越少越好。
在此前36強賽和18強賽期間,中國足協和國家體育總局做得比較好的一點便是,他們更多為球隊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和鼓勵,在人員和技戰術層面,實際上一直在按照伊萬自身的想法進行比賽。18強賽國足最終沒有完成進入小組前四的任務,但客觀來講國足的表現和其實力基本匹配,3場比賽的勝利帶來的9個積分,是符合國足定位的。
如今邵佳一執教國足,本土教練最大的優勢便是團隊的凝聚力,因此在國足精神面貌層面,其實主管部門不必有過多介入,保障措施更多要在外圍展開,比如主管部門始終保持和俱樂部的聯系,以便國足和俱樂部之間形成雙向溝通的渠道,確保國腳們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;也比如主管部門和足協的主要領導,介入時以激勵和鼓舞為主。
有關國足的備戰,目前的關鍵還在于兩點,其一是集訓的系統化,其二則是高質量的備戰。其中高質量的備戰不僅僅是尋找高質量的熱身對手,更重要的是中國足協要以保障18強賽的標準保障國足的熱身比賽,國足要以打18強賽的態度去出戰熱身比賽,如果熱身比賽隨便打打,那么正式比賽絕對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現。
首先是集訓的系統化。一般而言,主教練都希望有更加充分的備戰時間,包括此前18強賽期間伊萬科維奇就希望國足可以多一些集訓時間,為此聯賽也不得不為國足讓路,由此帶來的抨擊聲音還在其次,更重要的是國腳比賽狀態無法正常延續。
最簡單的例子,18強賽首戰開賽前國足提前兩周集訓,結果兩周后國腳狀態全無,0比7慘敗于日本;此前的36強賽,客場對陣新加坡時提前近兩周集訓,結果2比2戰平新加坡,主場對陣泰國時提前近兩周集訓,結果1比1戰平泰國。反過來,18強賽到了2024年10月份國際比賽日,國足僅僅提前一周集訓,結果國足2比1擊敗了印尼,11月份國足同樣是提前一周左右集訓,國足客場1比0擊敗了巴林。
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,但在聯賽賽制的世預賽上,讓國腳們保持正常的競技狀態更符合足球的運動規律,否則正常的比賽節奏被打斷,反而在短期內很難恢復比賽狀態,這恰恰也是國際足壇各個國家隊通行的做法。賽會制的比賽則是另一回事,屆時相對長期的集訓可以逐漸調整隊員的狀態。
那么,如何保證國足的技戰術演練呢?很簡單,其一,在每年的1月份安排10天左右的國足集訓,這次集訓以技戰術演練為主,輔以內部對抗賽;其二,不管是18強賽還是36強賽,開賽都是下半年,由此中足聯需要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設置一個為期3周左右的間歇期,這個間歇期可以讓俱樂部球隊充分恢復,以便應對9月份開始的4線作戰(聯賽、足協杯和亞冠賽事,包括國腳的國字號賽事),其間國足可以進行10天左右的集訓進行技戰術層面的演練。
換而言之,亞洲杯除外,國足的集訓節奏應該是:1月和7月底進行兩期技戰術集訓,3、6、9、10和11月五個國際比賽日,不管是熱身賽還是正式比賽,聯賽和國家隊比賽的間隔6天即可。
國足的備戰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,那便是國足熱身賽往往是程序化的,國足隊員在熱身賽中的表現也不興奮,如此備戰,到了正式比賽不可能有好的精神面貌和技戰術風貌。
所以從此次國足重建開始,中國足協應該把國足的備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,即按照正式世預賽的標準來準備國足的熱身賽。首先,國足的熱身比賽不能局限在國內,要外出比賽和國內比賽相結合,世預賽也是主客場相結合的;其次,在敲定國內熱身比賽地之后,各方面保障包括重視程度、球迷組織,都要完全按照國足世預賽的標準;最后,在上述基礎上,不管是球隊的管理,日常的訓練,比賽前的準備,更包括比賽中的態度和努力,都完全按照世預賽的標準去投入。
換句話說,訓練要實戰化,熱身賽更要實戰化,讓國足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去面對每一次訓練和熱身賽,到了正式比賽時,便也不用臨陣磨槍了。